墨地彩瓷在西方被稱為「famille-noire」,這一稱謂最初由法國作家阿爾伯特•雅克瑪特於1873年提出。十九世紀末是墨地彩瓷的輝煌時期。時康熙瓷器在歐美極為流行,各種名稱、品類及藏品目錄應運而生。墨地彩瓷的流行,與同時期的美學潮流有著緊密關聯。當時著名藝術家但丁•加百列•羅塞蒂(1828-1881)及詹姆斯•惠斯勒(1834-1902)推崇英國唯美主義運動,此二人即鍾愛收藏康熙青花瓷器;其他因素並包括1853年艦隊司令馬修•培里將軍「黑船來航」事件令日本風成為文化界亮點。再者,當時西方的工業發展一日千里,眾多工業家因成鉅富,繼之大量購買頂級藝術品,此類尺寸碩大的墨地瓷器,剛好可以用來裝飾他們的豪華府邸,因而令其收藏價值驟增。
在當時著名的古董商中,以 Edgar Gorer、Joseph Duveen 及 Frank Partridge 對於推動康熙瓷器市場最為活躍。他們曾幫助多位重要中國瓷器藏家建立其收藏,並提供了大量的康熙瓷器精品,其中亦包括墨地彩瓷。
在需求增大的情況之下,貨源供應變得至關重要。有兩個主要原因促使了十九世紀晚期墨地彩瓷在中國的大量燒製。其一是晚清時局動蕩,景德鎮瓷匠收到的製瓷訂單數量減少,故此對訂燒製作康熙風格瓷器(包括大型墨地彩瓷)必是欣然接受。其二,據傳宮廷太監為了討好慈禧太后,會在五彩器上添加墨地,製成墨地彩瓷,以悅鳳顏(見 Gerald ReiHinger,《Economics of Taste》,卷2,倫敦,1970年,頁212)。同樣為了取悅慈禧太后,有人也可能聘請景德鎮瓷匠製作相近的彩瓷獻給太后。在當時售往西方的墨地彩瓷當中,有將康熙瓷器剝彩後重施墨地彩飾之器,亦有將新燒瓷品作為康熙本朝之器者。直至1974年,約翰•亞歷山大•波普著Frick收藏瓷器圖錄時,方始對此類器之斷代提出疑問。波普認為此類大型墨地彩瓷皆製於十九世紀晚期(詳見約翰•亞歷山大•波普,《The Frick Collection: An Illustrated Catalogue. Vol. 7 Porcelains, Oriental and French》,華盛頓,1974年,頁87至90)。雖然當時波普及數位學者已經對此類瓷器提出疑問,然而直至1990年代及2000年代初期,此類大型墨地彩瓷器方獲公認為十九世紀晚期之器,並重新斷代。
墨地彩瓷在二十世紀初期價格曾一度十分昂貴。Frank Partridge 曾以數百英鎊購買了一件墨地彩瓷瓶,後於1919年以天價的12,000英鎊售予約翰•洛克菲勒(1839-1937)。墨地彩瓷收藏最豐者,當數George Salting(1839-1909)以及James A. Garland(1840-1902),前者後將其收藏遺贈給了倫敦的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,後者的 收藏則由 Duveen 以500,000美元購得,後轉賣給了約翰•皮爾龐特•摩根(1837-1913),摩根去世後繼由 Duveen 重新購入,其中多數由洛克菲勒納入收藏。當時藏家及古董商為覓得此類佳器,競爭激烈,不少友人因而反目,甚至演變成官司糾紛。此類墨地彩瓷雖於今天重新被斷代為十九世紀晚期,但仍然深受藏家鍾愛,並可使今人一窺西方收藏黃金年代的獨特面貌。
图文来源:苏富比